“特色发展”是立校之本

发布时间:2020-12-09 责任编辑:升达官网郭玉格

“特色发展”是立校之本

(校长办公室、融媒体中心 朱永恒


特色是地方高校发展的“立校之本”,是新时代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按照学校“特色发展”大讨论活动的具体部署,校长办公室、融媒体中心深入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学习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河南“三区一群”国家战略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认真进行专题研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坚定了为学校“特色发展”做好全面服务的决心和信心。现将“特色发展”大讨论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心得体会总结汇报如下: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为民办髙校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坚实的经济基础,在民办教育生存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的同时,民办高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亟需形成自身的特色,并通过特色发展来实现民办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升达学院是河南省乃至全国最早的民办本科高校,创办人王广亚博士是著名教育家,有着近70年的办学经验。所以,我校具有教育家办学、高起点办学、公益性办学的显著特点,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27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也在学校管理、教职员工服务、学生管理服务、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打造了诸多特色品牌。中国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也迈入了普及化阶段,我们如何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打造更加鲜明的特色,推动学校工作再上新台阶,是全体升达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目前,我校已构建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形成了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保障、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对教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度管理、量化考核”;修订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把“计划创新、执行彻底、考核严谨、赏罚分明”治校方略落到实处,为依法治校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学校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召开师生、校友、专家座谈会和论证会对学校章程进行修改,使章程修改和完善工作成为学校凝聚共识、促进管理、增进和谐的“民心工程”,在全校形成依法依章办学的良好氛围。

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我校有着鲜明的特色。教育部评估专家莅校考察时曾对我校文化特色有过高度评价,他们说“走进升达校园,一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是创办人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创办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建设与发展凝聚了创办人近70年办学经验、智慧和教育理念,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思想,凝练形成了“伦理、创新、品质、绩效”的办学理念,“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校训、“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办学精神,以及“三三三制”办学特色(“三心”,即爱心、关心、耐心;“三严”,即严教、严管、严考;“三特色”,即“两证多照”的教学特色,“守信、守法、守时”的品德特色,良好风度仪态的“形象特色”)。这些文化特色使每一个从升达走出去的学子都传承了升达基因,留下了深深的升达烙印。我们需要继续传承发扬创办人办学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和匾额、格言,营造传统文化特色浓郁的校园环境,“让墙壁会说话,让亭台能育人”,使学校优雅的办学环境和独特的育人氛围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在教师管理和服务方面,学校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注重教师安全感、归属感、使命感的形成。搭建教师素质提升平台,建立激励人才成长机制。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建立“全员聘用、制度管理、量化考核”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按照“计划创新、执行彻底、考核严谨、赏罚分明”的行事准则,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坚持“五好”办学原则,组织教职员工定期体检,为生活有困难的人员发放补贴,为所有教职员工提供装有空调的宿舍,同时热水、洗浴、班车免费;为教职员工办理五险一金,以解决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安居乐业。目前,我校教职工队伍整体稳定,但也存在高水平、高学历人才引进较少,部分我校培养的高职称教师流失等问题。建议学校围绕重点建设学科和专业,加大高水平和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下大力气打造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针对高职称教师流失问题,建议学校通过考察研究,对确实对学校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且学校又特别需要的教师可采取相对灵活的福利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度,鼓励优秀教师安心为学校做贡献。

在学生管理服务方面,我校开展的爱国教育、劳动教育和养成教育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学校二十七年坚持每天升国旗的爱国教育,全体师生轮流集体参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国旗教育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师生爱党爱国情怀、国家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先后被省内外多家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学校坚持对大一新生开展劳动教育,旨在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和合作意识。经过27年实践,劳动教育已成为升达一大特色,“劳动育人工程”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品牌重点建设项目”。学校坚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礼仪教育等,使学生厚德明理,探索形成了“制度管理、量化考核、慈教严管”的养成教育体系。我校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的长期坚持,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和好评,被省高工委、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

我校历来重视理论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学校在爱国教育和养成教育方面,通过理论课讲授与日常国旗教育和养成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建议学校在落实劳动育人工程方面,能够进一步加强劳动理论指导,构建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不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要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使学生能够从中受益良多。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为全面对接地方需求,学校邀请政府智库、业界专家和高校同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教学大纲、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研究专业培养方向和能力要求,明确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坚持“增量优化、存量升级、余量削减”的原则,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推进专业建设改革。近年来,学校先后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金融工程、税收学、酒店管理、数字媒体艺术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停招了采购管理、行政管理等社会需求弱或新专业覆盖的本科专业,进一步提高了我校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

对于学校传统优势专业,建议学校进一步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大力推进升级改造。比如,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对学校金融学、会计学、英语等传统优势专业,以新增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技术支撑进行升级改造,凝练形成“大数据财务”“ 大数据金融”等新的专业方向,使我校的专业结构更适应地方产业、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此外,在推进专业调整优化的基础上,学校还需要围绕河南省、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大力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结合我校现有的学科专业,在坚持需求导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下,重点规划金融服务、财会税务、国际商务、工商管理、智能技术、语言文化、艺术教育、土木建筑等专业群。并通过一个周期的建设,使各专业群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高等教育已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注重学校内涵建设,抓好学校特色凝练,把学校优势专业打造为特色鲜明的品牌,把社会急需的专业做优做强,为经济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这是民办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校建设应用型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