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特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07 责任编辑:升达官网郭玉格

融合创新特色发展

(文法学院 赵严俊)

2018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2019年6月20日,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指出:作为一项战略部署,国家试图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四新”建设总目标,并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让新文科这个翅膀硬起来,中国高等教育飞得才能平衡、飞得高”。[]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文法学院目前设置法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和学前教育四个专业,归属于法学、文学和教育学三个一级学科,均属于文科的范畴,专业的优化创新与特色发展必然在新文科建设这个背景下开展。近年来,文法学院致力于地方性、应用型的转型发展,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有一些不足和缺憾。结合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和我校的办学目标、办学定位,针对2018年和2019年度学校就业质量报告,本文就文法学院的特色发展谈谈自己的思考。

1 精准定位,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新文科建设宣言》要求文科建设要“坚持立足国情。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深耕新文科的肥沃土壤。推进新文科建设......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为文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是大方向。如何“深耕”?如何“服务”?我们首先应该将“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个宏大课题具体化,在此背景下研究省情、市情、校情。学校在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中明确提出方案的修订要“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求为驱动”,对河南省情、郑州市情的定位是准确的,对于学校“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也是符合我校发展实际的。不过,对于各专业来说,“地方性”、“应用型”这样的定位还需要进一步精准。

在2018年和2019年学校发布的就业质量年报中,文法学院的毕业生80%以上在河南就业,其中50%以上在郑州市就业。从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规模来看,2018年和2019年文法学院毕业生70%以上就业单位的规模在300人以下,近50%的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模在100人以下。这就为我们进一步细化“地方性”、“应用型”的内涵,找准专业建设定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虽然还没中小微企业的具体数据,但中小微企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分量却不容忽视。今年6月,省长尹弘主持召开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去年贡献了全省58.6%的生产总值、67%的城镇就业人口、81.8%的税收收入,对稳定全省发展大局至关重要。[]因此,结合省情校情和学生就业情况,我们将河南省尤其是郑州市区域的中小企业行业对企业文化宣传与行政管理岗位(新闻学、汉语言文学)、法律服务岗位(法学)、幼儿教师及中初学校教师(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等人才的需求作为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找准学科专业建设的着力点。

2 融合创新,促进专业优化升级

新文科建设的新,不是新旧的新,不是新老的新,而是创新的新。文法学院的汉语言文学、法学、新闻学、学前教育几个传统文科专业,要紧跟国家战略,加速进行专业优化创新。坚持守正创新。在传承中创新是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对接新技术时代文化传播特点,根据区域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文法学院着力专业的融合创新,优化升级。

首先是紧紧抓住“为谁培养人”这个首要问题,发挥文科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注重课程育人。坚持课堂行礼制度的同时,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核,在思政课堂上融入专业教育的内涵,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向融合。

其次是跨学科专业融合发展。在坚持专业本色基础上,进行“文”+“工”(法学与大数据智能科学、新闻学与现代网络技术科学)、“文”+“文”(汉语言文学与新媒体内容制作运营、语文教育)、“文”+“艺”(学前教育与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的学科专业融合,在融合中加强专业对新技术时代的适应革新能力,促进专业创新升级。

再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促进教师和学生专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专业教育内涵的同时,专业教育中突出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并积极开设“幼儿园的创办与经营”“律师实务”“新媒体运营”等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性课程,引进行业优秀人员授课,提升专业竞争力。

3 分层培养,着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指出: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是评价大学的首要指标,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要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以OBE理念为指导,对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求,着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据就业质量年报,文法学院毕业生近年就业专业对口度在70%左右,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度较高,但仍有30%左右的毕业生就业超出本科专业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发展的同时,更要着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将就业工作与分层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深造型、专业应用型、融合深造型、融合应用型的不同层次人才;将校企合作工作与分层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明确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设置与行业实践接轨的实践实训,引进行业优秀人才参与人才培养,建立良性的培养—需求闭环机制。

以上是我们面对学校转型和特色发展所做的一些思考和尝试,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文法学院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对母校满意度、就业行业与专业对口度等数据在我校各院就业质量年报中均排在前列,但仍然存在着学生实践锻炼少、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和项目不多等需要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将以学校特色发展讨论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思考和探索、实践,促进学院各专业创新升级、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