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三变”与目标导向思考

发布时间:2020-12-07 责任编辑:升达官网郭玉格

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三变”与目标导向思考

(管理学院 张小雁)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体现出了多样化、层次化的特点,更加强调了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本文以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三变”为基,提出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以目标为导向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一、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面对的新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专业发展也都面临多元化的挑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为了紧紧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时代机遇,准确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通过实现‘三个变’,来完成中国高等教育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使命。”在这里吴岩司长提出的“三变”指的就是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三和主动求变。目前,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工商管理类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多,而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毕业生数量少;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随着供需环境变化加剧,要求工商管理类人才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也要升级和变化,更强调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要通过实现“三变”:认识到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变化以及专业发展面对的挑战;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变化;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用变化。也就是说专业发展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发展,创新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需求。

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导向思考

(一)找准学校定位

学校的办学定位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等,因此,只有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案才能产生。如:学校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话,那么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服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的过程就要注重应用性与实践性的紧密结合。此外,准确的办学定位有助于高校培养“ 适销对路” 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之间的竞争根本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高校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准确定位,把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高校转型分类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基于上述目标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突出地方性,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强化应用性,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应用课程的比例,重在应用;三是提升实践性,注重实践,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三)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高度契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结合前两者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着重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课程设置一强一弱:强化应用性和创新性课程,弱化过度理论课程;教学时数一增一减: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减少理论教学时数;融入创新、创业教学内容:拓展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增促创业就业实践;完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岗位实习、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内容。尤其在岗位实习过程中要注重从识岗学习——仿岗模拟——跟岗体验——顶岗工作的递进流程。

(四)更新教学模式

首先,要构建教学与科研互为支撑的教学模式,以科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1)科研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扩充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法;(2)科研能促使教师学习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接受新知识、新方法;(3)科研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细分教学模块,组建教学团队。因大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为中小型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分别涉及的方向有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学校要结合以上领域,进行模块整合与细化,分别制定模块教学计划,并将具体课程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此外,每个模块要配备一定数额的专业教师,以结合学生特点,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模块,同时进行专业指导。

(五)加大教师能力素质培养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目前,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也是良莠不齐,主要表现在实践工作经验缺乏、教育教学理念落后,尤其是对学科前沿性知识的了解、掌握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进入人才后的被动与落后。因此,学校应可以以下两种途径促使教师提高能力素质水平:(1)外出学习深造: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2)深入企业顶岗:以了解生产、运营、管理等环节的实践操作,增强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工商管理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促使校企深度融合

企业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体验者和检测者,因此,在校企深度融合方面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并从两个方面做好对人才培养的支持与配合工作:(1)协助高校进行实践资源整合,搭建实用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2)加强与学校的深度融合,提供给学校更多的对口信息源,以增强学生的毕业竞争力。

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良性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协同进步的过程,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要积极实现“三变”,需要以目标为导向建立多方合作的协同培养模式,实现学校、社会、企业和其他组织结构进行资源优化整合,才能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