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建设思考

发布时间:2020-12-07 责任编辑:升达官网郭玉格

地方高校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建设思考

(金贸学院 汪洋)

近期,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文件,明确提出将专业集群打造与建设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重要抓手。各省市区对专业集群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或与转型发展、“双一流”建设一起布置。在政府主导与政策推动下,应用型高校开展了专业集群建设的探索。

一、专业集群的内涵

专业群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计教育法》,其中提出的职业群概念,即基于职业的共同特征,将性质相近的职业重组为一个职业群分析该职业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

日本为了应对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中央教育审议会在1971年发布《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和整顿的基本政策》,提出改善日本教育制度的构想。随后在1973年,日本国会通过《筑波大学法案》,开启了探索设置“学群·学类”制度的篇章。

在我国专业群、专业集群最先是高职院校实践与研究中的热词。《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任务,专业集群是对应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创新链的岗位(群)需求,按照群落状建设的原则,以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核心专业(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充分融合若干个学科基础、工程对象与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具有内在关联的若干专业的有机集合。

(一)专业集群不是若干专业的拼凑与堆砌,不是一群“形聚神离”的专业,而是与产业集群紧密对接、与产业链上若干个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具有较高契合性和对应性的、存在内在密切联系的专业组合。

(二)专业集群的设置不是多多益善,不限于一院(二级学院)一群,数量宜少而集约,可以一院一群,也可以多院一群,需要根据产业结构、学科基础、专业现状与发展可能来决定专业集群的数量与规模;也不必(实际上也不可能)对接区域所有产业集群,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构建专业集群。

(三)专业集群不是将学校所有专业都列入集群,试图囊括学校所有专业,有些专业可以入群成群,有些专业也可以独立存在。专业集群可以着力打造与区域行业产业对接紧密的重点、特色学科专业,实现“有限卓越”。

(四)专业集群不是一个无序的学术存在形态,不能“群龙无首”“各自为政”,需要充分赋予并发挥“群主”在专业集群建设中的核心和导向作用;也不能“无根无据”“飘移不定”,地方高校既可以“依核建群”,即构建围绕和基于核心专业的相关联专业组成专业集群,也可以“以链成群”,即构建基于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链,由专业链上的若干专业形成专业集群。

(五)专业集群不是一夜建成或短时间内速成的,需要通过“重点建设+逐步培育”的策略推进,是一个渐进建构的过程;专业集群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需要学校根据产业需求和学科专业实际,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在建设过程中调整和优化,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

(六)专业集群不是高校自编自导、自娱自乐的独角戏,需要学校确立“他方视角”“以他方为中心”的思维,克服仅仅限于学校视角或限于学校需要与利益的观念,主动考虑行业产业等校外因素对专业及专业集群建设的影响。

二、地方高校应用本科专业集群的特征

(一)地方高校应用本科专业集群的布局基点

专业集群已经成为各个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专业建设的热词,地方高校因其办学类型的应用型、办学层次的本科要求等特殊性,专业集群布局是以“以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的“职业联系与学科联系的复合”作为专业集群布局的基点和依据,而不是仅仅以“与产业、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职业联系”或“与学科对接的学科联系”为基点与依据。

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集群建设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强调学科支撑或引领作用,建设以优势学科为核心或基于学科基础的专业集群;二是突出紧密对接产业集群,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为区域产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三是充分体现校地互动、产教融合理念,在更大的空间和更宽的视阈打造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专业集群。

(二)地方高校应用本科专业集群的双重属性

地方本科高校既有专业属性又有学科属性,既要开展专业建设也要开展学科建设。应用学科建设与专业(集群)建设虽然建设目标、主要内容、着力点有所不同,但都对接和契合区域产业所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方向一致,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依存。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专业集群布局与建设时,不能忽视学科基础、学科属性与要求,要基于学科基础等相关因素,但又不局限于学科思维、学科逻辑体系来布局和建设应用本科专业集群。

(三)地方高校应用本科专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的方向是构建“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集成并且超越了专业集群、学科集群、产业集群。 教育部学校规划发展建设中心有关负责人提出了“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的全新理念及具有的“四个内涵特征”,即产业链与创新体系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继续教育、技术创新、科技服务、行业智库、创新创业高度集成;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国际合作、网络协同四位一体协同推进;通过系统性改革提升体系化发展能力。三、地方高校专业集群的合理架构

(一)广泛深入地对专业集群进行调研分析

专业集群建设的调研一要广泛,包括区域或地方产业结构及变化趋势,同类院校、区域性大学专业集群建设情况,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体系、优势特色及支撑条件等,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在校学生、毕业生代表及第三方专业满意度调查等等;二要深入,通过对区域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岗位技能结构以及行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用人条件、招考要求及方式等进行专业集群人才需求调研,系统梳理学校已有专业的分类组合和核心(主干、优势、品牌、特色)专业,确定以产业链或产业链相关环节(如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营销等环节)为主线构建专业集群。

(二)自觉理性地做好专业集群的顶层设计

专业集群布局重在做好顶层设计,要结合转型发展方案制定专业集群建设方案,结合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将专业集群建设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常熟理工学院坚持从学校应用型办学类型定位和以理工为主的学科专业定位出发,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出发,整体考虑学科、专业和产业发展的对接,提出“构建与地方产业结构匹配的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管理工程等六大应用专业群”的建设目标与专业格局。经过多年办学探索,常熟理工学院专业群落布局已经形成,专业集群效应已经显现。

(三)基于学科专业一体化和交叉发展布局专业集群

地方高校应当统筹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构建与产业集群紧密对接的、学科与专业交叉发展的学科专业集群。如河北传媒学院构建以传播学和影视艺术学为学科支撑的、与文化产业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集群,重点建设2个主学科专业集群:一是以传播学为支撑,涵盖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编辑出版、广告传播等专业的传播类学科专业集群;二是以影视艺术学为支撑,涵盖音乐、舞蹈、表演、编导、摄录、动画、艺术设计等专业的艺术类学科专业集群。同时,将传播学、艺术学分别与IT技术、管理学、语言文学类专业融合,构建3个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群,使计算机类、管理类、语言类专业成为与学校传播学、艺术学这些优势特色学科相融合的能够更好地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型专业。

(四)基于有限资源整合与共享构建专业集群

地方高校专业集群具有学科性和亲产业性两大特征。

(1)专业集群内的专业是对接区域某一行业、产业或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的具有一类专业共性的专业形态。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和相近的技术领域,有利于基于集群内各专业相同的工程活动对象和相近的工程技术领域建立可以共享的实验实训基地、平台。

(2)专业集群内的专业可能是学校依托某一学科基础相对优势或特色的专业衍生而成的一类专业,群内大多数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也必然会形成基于相同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专业团队,有利于共建共享有限的师资队伍。

(3)地方高校在办学中面临着由校、系向校、二级学院、系内部管理体制转型,在调整二级学院设置时,可以基于专业集群构建相应的二级学院。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精神,专业群建设是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谋求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院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其作为一项系统的改革工程,需要高校管理者转变传统的专业建设理念,厘清专业群组建逻辑以及群内专业关系,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以成果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遴选教学内容,采用学生中心的教学方式与评估方法,实施专业群的内涵化建设,为积极应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