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下应用型高校专业群特色课程共建路径

发布时间:2020-12-04 责任编辑:升达官网郭玉格

共享发展理念下应用型高校专业群特色课程共建路径

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群打破了专业间的限制,通过建立学科专业群,共享各专业优势资源,形成专业群整体合力和竞争力,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当前不少应用型高校在专业群特色课程共建上存在共建标准不够明确、内容设计缺乏特色、资源共建难度较大、共建师资力量不足、共建评价标准缺失等问题。专业群特色课程共建主要受到观念性、过程性和制度性三大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专业群特色课程共建意识不强、各主体之间合作共建的方式不灵活、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平台不健全、共建资金支持力度低、特色课程共建激励和约束制度不完善、共建评价制度不健全等,这些使得共建课程无法达到较高的质量。

在坚持共享发展的前提下,兼顾应用型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依据“岗位联结、多元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从课程共建准备、实施、评价三个阶段提出建设专业群特色课程的具体路径。

一、共建准备:强化合作共建意识

课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主体意识的塑造过程,专业群特色课程资源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更需打破传统观念,体现“共享”、“共建”等理念。在应用型专业群特色课程建设的准备阶段,建设主体必须树立主体意识,强化合作共建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课程共建理念。首先,参与建设的教师必须提升责任感和主体意识。清晰意识到课程建设质量的好坏与其密切相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到共建过程中;其次,参与建设的教师必须强化合作意识。专业群特色课程的建设要求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力量,共建过程中要积极吸纳优质教师资源,建立高效的共建团队,并合理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专业群内不同专业教师的优势和长处,解决好建设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二、共建实施:科学规范共建过程

采用多样化共建方式

专业群特色课程内容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能够充分体现专业群特色。应用型高校专业群建设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满足课程内容建设需求,必须创新共建的方式。首先,采用多主体合作共建的方式。尤其是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入企业建设主体,将企业实际与课程建设过程深度结合,建设应用性强、特色突出的课程;同时,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课程共建,实现了由教师创造内容到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创造内容为主的转变[1];其次,改变传统的共建分工形式。各高校侧重按照建设任务进行细分,每位教师负责不同的内容,这种方式虽分工明确,但不利于集体智慧的发挥,可以按照建设主体人数多少和建设内容重点组成小组,保证每个内容至少有3名左右教师参与,定期进行沟通讨论,真正达到共建。

提升资源平台利用效率

专业群特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是顺应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效力的有效途径[2]。提升课程资源平台利用率可以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是加强课程资源平台的宣传。通过宣传和组织校内培训等形式,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平台及使用方法,动员和鼓励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整合和利用;二是做好课程资源平台利用的规划。在积累一定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定期发布在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平台,如QQ群、智慧树、爱课程等网络平台共享,充分做好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平台的利用规划,将共建课程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提升课程共建共享的效果。

加大共建资金支持力度

各应用型高校要切实担负起专业群特色课程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专业群建设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特色教学的重要途径,要想使专业群特色课程共建活动有效进行,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保障。首先,高校可以设立专业群特色课程共建专项资金。教师使用专项资金购买所需设备或软件,开展课程视频制作、试题库建立、教材出版等,保障课程资源顺利建设和投入使用;其次,拓宽课程建设资金渠道。要建设高质量的课程,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应用型高校广泛争取各类资金的支持,如申请企业横向课题,引进企业资金投入等。通过上述方式获取课程共建所需资金,并合理规划使用资金的使用,为课程的顺利建设提供保障。

完善共建激励和约束制度

应用型高校专业群特色课程主要针对群内各专业学生共同所需知识和技能进行设置,需要有效整合群内各专业任课教师的资源,并根据学情、专业适当调整内容和教法,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完善相应的激励和约束制度。首先,将参与课程共建情况与课程评教、职称评定、参加培训、待遇晋升等密切挂钩[3]。对教师来讲,课程评教、职称评定等是与教师岗位工作相关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师非常重视的方面,将参与特色课程共建情况与评教、评职称挂钩,可以充分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其次,设置专业群课程共建奖励金。根据参与课程共建的情况,对建设质量高、效果好的课程进行奖励,以促使教师积极参与建设的同时保证课程质量。

三、共建评价:健全共建评价制度

课程建设完成之后必须对课程建设质量进行有效评价,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能够有效验证专业群特色课程共建团队的建设成果,同时能够激励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明确课程共建目标和标准

要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必须有明确的课程共建目标和标准,将这些标准作为评价内容确定的依据。如课程内容、课程讲授、辅导、作业、实训环节设计等各教学环节、视频资源制作和资源,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并以制度或规定的形式确定下来,为后续课程建设顺利实现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制度科学合理的共建评价指标

课程共建质量的好坏既要考虑过程也要考虑结果,评价指标必须涵盖课程共建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投入利用情况以及课程建设的过程情况和最终结果。如可以从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两大方面对共建课程参与人的业绩、能力和态度进行综合评价,过程性指标可包括:参与课程共建任务的积极性、完成所承担建设任务的及时性、参加课程共建讨论的次数、与其他人员的配合程度等;结果性指标可包括:完成课程共建的任务量、课程共建任务完成的好评率、特色课程共建资源平台利用率等。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是客观评价的前提,也是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对于专业群特色课程的评价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综合院系领导、课程共建负责人、参与课程共建教师自身、课程共建团队其他成员等的评价情况,给不同的评价主体赋予不同的权重,形成比较科学完整的课程共建质量评价体系。评价过程可以由教务处负责收集整理信息,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绩效反馈,目的在于绩效提升,为下一步特色课程建设改进的方向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共享发展理念和专业群建设为高校专业发展提供了思路。应用型高校应在共享发展理念指引下,打破专业群各专业间的限制开展特色课程共建,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


[1]梅士建.河南省高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研究.2016年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2]向敏.高职专业群共享课教学资源建设对比研究[J].智库时代,2018(39):214-215.

[3]徐祖胜.教师教育共建课程: 内涵、实施及保障.教育导刊,2019(5)上


(管理学院 董芳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