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特色驱动学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之专业集群建设

发布时间:2020-12-01 责任编辑:升达官网郭玉格

质量与特色驱动学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之专业集群建设

2020年,是学校“十三五”收官之年、是“十四五”的起步阶段。“十三五”期间,学校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先后历经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业建设逐年丰富、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教育教学管理和专业集群建设日趋规范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给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专业建设、特色发展、人才培养等更是新的考验,需要全新的思考与规划。

一、坚持创办人办学理念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于1993年建校,有着27年的发展进程,在此期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创办人更是民办教育的践行者,办学十余所,培养学子百余万,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形成了较为系统、内涵丰富的教育思想:伦理、创新、品质、绩效的办学理念。该理念与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不谋而合,非常符合发展需要。

1.创新程度与领跑速度。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当前,各级各类教育主体日渐增多,教育路径和受教育方式更是百花齐放,社会大众对教育的关注度也尤为提高,不在是单一的文凭、教科书式的判断办学质量高低,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衡量,故创新建设、智库建设等将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掌握了创新程度,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于在同类型竞争中的领先程度。

2.品质建设与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大学质量文化建设,保证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充分的吸收教育过程中的精髓知识,保证学校的文化建设有一定的质量包含在内。通过不同的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把人才培养和质量作为院校的首要任务,将学生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品质建设的一张名片。质量与培养可以从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为切入点,构建以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反馈机制,教学院部认真执行,质量检测部门积极反馈,形成及时有效的教学与反馈的纽带,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建立强化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学科、专业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二、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师资培养。“大海航行靠舵手”,未来方向的把握需要每位教师的专业指引、每位思政工作者的思想引领,对师资的培养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高校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己任,全媒体时代,发展变化较快,已有的传统师资的理念、经验将慢慢不再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速度,学生的思想成熟演变也将逐渐低龄化,未来时代下的竞争是青年一代的竞争,当前培育青年一代的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否能跟的上时代步伐,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此背景下,每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审时度势,从自身出发,立足专业,及时充电,了解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及时了解社会第一手信息,时刻询问自己“我能教会学生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习的内容对学生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工作。教育教学研究离不开社会发展需求,科研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及时思考,也是教育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新时代的科研工作是融入社会发展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教育教学。如:我校的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郑州,面向河南,辐射全国,科研工作的导向也是学校服务定位的一部分,是为郑州发展、河南建设和全国繁荣而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同时,也需要结合学校办学类型的定位:地方性、应用型,所以,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定位都是融入社会需求的,故开展科研工作也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下的科学研究。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学科、专业和集群建设。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建构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体系,打造学科品牌。特色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应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发挥优势,建设特色学科,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科建设之路。发挥集群优势,在已有特色学科群里培育新的优势学科,促进特色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形成综合开放的学科体系,增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紧跟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科技创新规划,发展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如:学校制定的发展集群建设,设置金融服务类、国际商务类、智能技术类、文化旅游类和土木工程类五个专业集群,充分结合了市场因素,以金融服务类为例,包含金融学、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法学5个专业,依托郑州国家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平台载体,为打通专业集群建设,应坚持“专业支持--载体运行--服务成果”为一体的运营模式,单一的教育教学无法支撑集群建设,在此需要从“产学研”向“产学研用”进行转变,专业建设目前正在进行,需要新建载体平台(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对接能够落地的服务成果,从而验证专业培养质量情况。

三、坚持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1.特色专业促进师资团队发展。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依托特色专业建设,加强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努力构建以教研室、同头课的专业课程团队、以思政课、专业课、辅导员为团队的课程思政团队,另外,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运用,用人所长,服务教学研讨和设计。

2.特色专业促进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专业特色必定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我校借助“混合式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建设等建设项目的有利时机,根据学校教学工作以及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可以依托“精彩一课”评选出的主讲人和课程等,在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方面下工夫,进行重点打造与培育。

3.特色专业促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包括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一要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基础,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标,十大育人体系为抓手,通过校院联动,校企联合、学专融合,加强学校的城市辐射功能,了解企业对育人的需要,培养新时代又红又专的高质量人才;二要从研究实践中把教育教学理论分别与我校新文科、新工科专业建设有机融合,营造特色专业建设一体化,根据学院的特色、专业的特点,推出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三要以品牌活动引领人才培养,深化学院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落实“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内涵,从而彰显立德树人实效。


金融贸易学院 李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