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0-11-23 责任编辑:升达官网郭玉格

关于学校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大学,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学校在1993年到2020年走过了整整27年,这些年里学校已经形成了“三大教育、三大竞赛、三方育人”的办学特色。要明确的是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办本科大学”。只有在专业建设上极具鲜明特色才能够使学校发展更加持久、更加有活力、更加知名。

目前,我校已形成本科、高职高专、专升本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专业体系,逐渐的完善体系并富有特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一定的计划性实践,需一定的理论指导,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

1.制定短期(3年-5年)、中期(5年-10年)、长期(10年-20年)学校专业建设时间规划,制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短中长期目标,进行明确。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标杆,没有前进的动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谋划好方向,才能够有劲使、知道劲儿往哪使。具体的规划应该结合国家政策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办学特色,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学校目前拥有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河南省品牌专业建设点9个,河南省特色专业3个,数量居全省同类高校第一。将学校的专业特色坚定不移的发展,找到重点发展专业内容列入到规划之内,以全国知名的高校专业规模和质量为衡量标准。

2.找准定位是首要。学校应根据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各高校的自身条件,在履行学校职能中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服务方向,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自己的特色。因此,在专业建设中要找准专业建设的切入点,体现和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确保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需要有效对接,解决好学校与社会的接口问题。围绕已有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寻找学科、专业间的交汇、融合与支撑,根据社会需求适当增设新的专业,不断改造老专业、拓宽专业口径与专业的适应面,促进各专业间互相支撑与共同增长。

3.多向互动是纽带。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及家长、社会其他机构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所有专业均建立了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组织机构。每个二级学院与在行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在培养方案、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学生就业安排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建立完整的合作模式。定期召开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会议,研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突出特色与优势,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出台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4.社会需求是导向。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控机制及时收集地方和行业发布的人才需求信息,根据国家、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学校专业结构布局。比如,近年来已经发展起来的电子竞技类专业已经盛行,正在对新一代的青年和当今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如何将时下热门的专业纳入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中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填补社会人才缺口,这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只有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才能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5.师资队伍建设是重点。专业强需教师强,教育学生的主体强,学生才能学的好学的强。按照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推进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的提升和优化。实行引进与聘任的结合,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兼职和返聘教师聘任力度,高度重视人才的稳定工作,完善师资培养方面的管理规定,加强自身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教师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尤其要注重教师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开展新进教师教学基本功赛、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等活动,树立一批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的师资队伍。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修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评选标准及认定办法,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引进优秀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与专业规模发展相匹配。

6.硬件基础不能缺。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认真制订好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大力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引进和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要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建好一批科技含量高、管理科学的专业教学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抓好教材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根据职业性、超前性、地方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有计划、有重点组织力量编写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材,努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优化配套教材体系。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努力奋前发展,始终在河南省民办高校中处于拔尖位置。能够在全国扩大影响力,极具特色,这就需要我们这一辈的升达人更加努力,不断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创造力、教育力和影响力。相信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会越来越好,更加辉煌。


(党委办公室 苏杭/文)